许小年:认知能力丧失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
推荐关注
上方公号内回复 999 有惊喜
推荐关注
上方公号内回复 999 有惊喜广播一个重要消息:由于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,即便我每天都按时发文,你也可能收不到信息,甚至可能永久失联。唯一的办法就是把“哲学人”公号设置星标☆,这样才能保障每天照常收到文章。
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许小年在中欧“合世界·共阅读”世界读书日主题直播活动中指出以下几个核心观点: (1)我们无法从刷屏文章中获取知识; (2)网络不能成为我们认知的主要来源; (3)读书就要读经典; (4)泛读与精读结合阅读的同时保持思辨。 01 “刷屏文章”无法获取知识
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能够从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文章,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,我也常常会收到校友们传来的“刷屏文章”。
这些文章在网络以及社交媒体上非常流行,但我总跟他们说:
“少看微信多读书。”
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在我看来,绝大多数网络上的刷屏文章对于建立起一个人阅读、理解和分析的框架并没有帮助。相反,这些文章还会给你一种错觉,让你误认为读了它们就拥有了知识。
其实不然,这些文章你读得越多,就越有可能变得无知,因为你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被帖子中的惊悚语调和混乱逻辑所冲击,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独立思考,选择随波逐流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,最终只会迷失在这些被大家传来传去的所谓的分析文章之中。
02 信息转化为知识 人脑不可替代
我想首先要从数据、信息和知识三个基本概念说起。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,是认知跃变的过程。
我们会发现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现象——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爆炸,并不意味着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会同时呈指数级增长,相反,人们的知识反而有可能更为贫乏了。
究其原因,在于人脑的不可替代性。
在大数据和信息爆炸的时代,人们似乎并没有获取比以往更多的知识,原因正在于两个转换上的能力不足。从数据中提炼信息的能力不足,可以用人工智能加以弥补,但是从信息到知识的分析和总结的能力、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只能靠人类自己,而这项能力大大落后于科技进步的速度。
数据|data
来自世界的信号,它是我们观察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所用的最原始表达,在数字化时代,这些表达如图像、声音、语言文字、符号等都变成了数字;
信息|information
我们从数据中提取的有用元素;
知识|knowledge
有组织和有逻辑关联的信息,代表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。
03 网络不能成为我们认知的主要来源
获取了信息并不意味着你拥有了知识。
从信息到知识的转换,需要有一个分析和综合的框架,即建立起信息之间系统性的逻辑关系。如果没有这样的框架,那么信息永远是零散的、价值不高的,永远停留在感知阶段,不能上升到认知的高度。
如何将感知转换为认知呢? 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读书。
读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。
读书的主要目的是汲取知识和建立学习的方法论。和网络文章不同,好书一般有相对完整的结构,较为清晰的逻辑链条,由浅入深地展开论述,作者已将他获取的信息提炼为知识,不仅易于读者吸收,而且有助于读者参照他的方法,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,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梳理,思考和总结事物间的逻辑关系,逐步深化对事物的理解,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。
我注意到一个现象,数据|data
来自世界的信号,它是我们观察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所用的最原始表达,在数字化时代,这些表达如图像、声音、语言文字、符号等都变成了数字;
信息|information
我们从数据中提取的有用元素;
知识|knowledge
有组织和有逻辑关联的信息,代表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。
中国人对手机的迷恋几乎是无以复加的。
这不是一个好现象,如果继续依赖网络,将其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,那么最终只能获得碎片化、无组织的信息。
认知能力丧失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。
比如对于同一件事,网络上时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,到底谁对谁错,因为缺乏判断能力,有些网民和读者会感到困惑。这个判断能力就是我们讲的认知能力,而认知能力的核心就是分析和总结的框架。
网络文章不应该作为知识的主要来源,而只能当作一个信息来源。同样值得警惕的还有追逐畅销书的倾向。
我一直坚信读书就要读经典,而衡量一本书是不是经典,最好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经得起时间考验。读书就要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而留下来的书籍。
给大家强烈推荐一套“口碑爆炸”的国民杂志——被誉为“知识精英的枕边读物”的——人民日报主办的《国家人文历史》。
我们已经连续三年推荐《国家人文历史》,不少朋友跟着重拾历史的魅力。
有读者已经订阅5年,一期都舍不得扔。
为什么一本讲历史、人文的杂志,会这么备受推崇?
这份杂志,被许多人誉为“知识精英的枕边读物”,它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,是无数专家、学者、知识青年心中的“良心纸媒”。
全年24期,每期策划一个专题,囊括古今中外,覆盖考古、文物、艺术、建筑、文学、电影、自然、地理……包罗万象,应有尽有。
任意翻开其中一本,话题之广,主题之深,都足以让你的大脑充血。
从苏轼的朋友圈、典籍文物,到空间站、人工智能,它内容广博,细数影响世界人类文明的100个历史瞬间。
每一本都能挖掘无数有趣的知识,处处充满亮点,拿到手就放不下~
不仅以全球视野看中国历史,也紧跟热点,以中国眼光看全球历史进程。
(产品由上市公司“有赞”担保,请放心购买)
(产品由上市公司“有赞”担保,请放心购买)
海量珍贵的图片史料,再现帝王真容、名人风采、文人墨宝、出土文物,还原经典历史瞬间。
打开它,就像开启了中华上下5000多年的长镜头。
为了保证这套书的专业性,整个编辑团队都是由名校历史系教授、文史学家、学者……组成。
而且为了还原尽可能客观、真实的历史,整个团队可以花费数月时间,研读文献,查找史料。
原价980元/年,现在订阅只要420元/年。共24期,每月2期,月底包邮到家~
《国家人文历史》2024年订阅
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
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
全年24期,每本9万字
每月2期包邮到家
超大开本,全彩印刷
原价980元
限时特价420